• 首页

    首页

  • 分类

    分类

  • 深度访谈|不确定性时代,人类教育往何处去?


    深度访谈|不确定性时代,人类教育往何处去?

    教育局长高峰论坛 光明社教育家 2022-12-03 15:40 发表于北京光明社教育家

    《教育家》是《光明日报》主管的教育周刊。传播有力量的思想,影响有追求的师者。

    1919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在2022年11月26日-27日举行的首届教育局长高峰论坛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荣围绕“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开展跨界对话,对话由朱永新副主席主持,以下为对话的精彩内容。

    1.png


    1
    时代变了,教育还处在过去


    朱永新: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纪疫情持续蔓延,科技革命汹涌澎湃,人类社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大时代、大背景下,人类教育要往何处去,工业化以来形成了现代学校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换言之,未来的教育与未来的学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王渝生: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我是学数学出身的,我发现二十大报告一共提出了13个“强国”,还有文化强国、体育强国等;另有5个“中国”,如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等。有一些只提到一次、最多两次,而教育、科技和人才强国提出了多次,而且专门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

    新时代的教育要重视两点,一个是要能够思考,一个是要能够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提高科学素质、通过素质教育来实现,这里最重要的是要有怀疑质疑的精神,当然也要有创新创造的精神。

    周云杰:我结合自己企业经营中的一些观察,谈谈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些挑战。

    一是学校组织形式的挑战,如何从一个封闭的校园变成一个开放的学习中心。传统学校是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的教育机构,有专门老师、场所。教育教学活动是在围墙围起来的学校进行的。这种培养模式还不能完全以人为本,必然被时代淘汰。也就是说,传统的校园的“围墙”应该被打破。

    二是课程设计的挑战,如何从统一批发式的课程变成按需定制。当前的学校教育具有统一的课程、教材,是同质化的,学校可否像企业那样为用户定制个性化产品?

    三是教育组织方式的挑战,分科教育如何变成综合教育。传统教育面向升学考试,好处是突出强调了学生的逻辑,重视学科知识系统传承,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朱永新:学校如何更好地个性化,可能是未来整个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现代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是大工业时代的产品,是批量生产的,团队管理为主,统一的计划,统一的评价,统一的课程,齐步走。但是,现在的社会生产已经变成个性化的生产,整个学校教育还是大工业时代的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发展。

    肖向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目前的教育有点刻舟求剑,时代“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我们的教育还在出发点。也就是说,时代变了,而教育还处在过去。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从新文科教育、新工科教育、新医科教育、新农科教育等等角度,打通整个本科教育的学科壁垒;二是研究生教育,正在进行整体的学科目录的调整;三是基础教育,整体强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过去我们把艺术作为一个技能教育,缺少对于“整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我想,我们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教育观,横向上,要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纵向上,要形成从学前到大学甚至一直到终身教育的一整套体系,而不是传统的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功利化的教育。

    朱永新:肖教授提出的整体教育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今天,各个学科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各个学段之间是缺乏沟通的,如此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我们怎么重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如何从整体发展观的角度去观察教育问题,去处理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


    2
    创新人才的培养千万不能像工业化那样批量生产


    朱永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个建设”一体部署,并摆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即“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如何理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联系?

    王渝生:拔尖人才数量是很少、很少的。孔夫子的教育思想,最主要的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他有3000弟子、72贤人,最拔尖的人才占2.4%。所以不是每个孩子都要去学奥数、弹钢琴,争做最顶尖的那个人,教育不是这样的。

    顾明远先生有四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生的成长在活动中,教师的功夫在细微处。这个话说得太好了!

    教育是一门科学,我认为过去有些人没有认识到,过去都把教育当成文科看待,你只要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学习学,你就可以当老师,但现在看来,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科学基础非常重要,包括今天的信息科学,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更重要的还有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还有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这些要作为当前教育科学新的基础,现在的师范生、当老师的,可能在这些方面比较缺乏。

    1937年,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他说,科学的社会功能有两个:第一,科学直接地、但更多是间接地通过生产工具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的发展;第二,科学作用于人类心灵,这个功能看起来不像第一个功能那么明显,但是它和第一个功能同等重要。

    我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千万不能像工业化那样批量生产,因为人才不是月饼,拿一个模子一倒就倒出来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模式,所谓创新人才就是他有特殊的个人独具的特色和优势,而学校的那种标准化教育会“害死人”。我们的教师要做更大的努力,一定要在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发现顶尖的创新人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更要放开一点,老师可能还需要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朱永新: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大问题。王馆长刚刚讲孔夫子成功率2.4%,其实能有1%就很不错了,按照心理学的研究,天才儿童大概1%,如果按照1%算,在中国也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是这1%怎么发现、怎么很好培养?我们还没有建立好的体系。怎么发现天才学生,国际上有一套办法,从幼儿园开始,如果你觉得你孩子哪一个方面很优异、很突出,你可以向当地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心理学家去测试,测试之后会备案,然后通过各种路径和机构针对你孩子的特点进行培养。

    应该承认儿童是有差异的,怎样更好地因材施教是一个大课题。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都可以接受好的教育,另一方面,怎么让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得到关注,不仅仅及时发现他,发现以后怎样有体系地去培养他们,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另外,讲到科技、教育、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书记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怎么没有教育?教育到哪去了?其实,教育是第一基础,没有教育就没有科技,就没有人才,就没有创新。总书记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的确是第一基础。我打了一个比喻,不知道是不是恰当。我说,教育是一片沃土,你没有沃土什么东西都长不出来。科技是一颗大树,因为科技如果不强大的话,你就很难生长出人才创新的硕果。创新、人才则是这个大树上结出来的硕果。当然,任何比喻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它验证了我这样一个观点,教育是第一基础。

    过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把教育问题放在民生中讲,讲教育是第一民生,现在讲教育是第一基础,它是科技的基础,人才的基础,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基础。我觉得,这样认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3
    用企业家的精神来改革传统学校


    朱永新:海尔集团从世界传统白色家电的“领跑者”,到工业互联网的翘楚,创造了著名的“人单合一”世界企业管理案例,在上个月举行的“2022 IDC中国未来企业大奖”中,海尔集团“基于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摘得了“可持续发展特别奖”卓越奖。

    那海尔的企业人才战略是什么?对我国大中小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挑战?海尔集团作为一个了不起的企业,创办海尔学校的初衷是什么?

    周云杰:海尔的人才战略是什么?海尔一直倡导赛马不相马。你是不是人才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在实战中赛出来。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你有多大的能力就给你多大的舞台。

    当今时代,中小学要重视人的思维模式和自主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愿意学习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课题。

    什么是优秀的人才?第一,优秀的人才不只知道是什么,做什么,而是要知道为什么。他不是规则下的一个按部就班的存在,而是一个自主自由的人。第二,优秀的人才不是一个储备知识的载体,而是一个创造知识的主体。从企业角度看,他不是一个线性思维的执行者,而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的创新者;不是追求个人的小胜,而是追求团队的共赢。第三,优秀的人才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融会贯通,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海尔为什么要创办学校?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坚守初心,回报教育。30多年来,海尔做了很多公益事业,最主要的就是教育。海尔已经援建了345所希望小学,是希望工程援建学校最多的企业。海尔学校是一所民办非营利高中,我们累计投入了3个多亿,目的是让优秀学生有一个不一样的高中教育选择。第二,我们企业的人单合一模式,希望在教育领域得到复制,让人单合一理念成为激发海尔学校全体师生的一个原动力。第三,探索“三区合一”教育新模式,我们建立园区加社区、加学区的“三区合一”的新生态,把社会生活和产业实践融入学校教育,灵活运用掌握知识,转化为创造价值的智慧,让学生不仅学会学习研究,更能学会应用转化。

    朱永新:我们对于海尔学校充满着期待,因为在中国企业创办学校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创办基础教育。学校不等于企业,但是企业有一些精神是可以用在学校管理上的,是可以做一些探索的。尤其期待用企业家的精神来改革传统学校,为未来学校创设一条新路。现在的学校正处在大变革的门槛上。


    4
    艺术教育与工程、科学、技术、数学教育同等重要


    朱永新:在世界人才竞争中,工程技术教育、工程技术人才特别受关注,STEM教育备受重视。与此同时,国外的STEAM教育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在基础上,增加了艺术,变成了STEAM。如何看待世界STEAM教育及其变革?我国如何补齐艺术教育这一短板?如何看待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

    肖向荣:STEAM的概念是从美国传过来的。美国在20世纪初有一个“零点计划”,加强艺术教育是美国人才竞争战略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

    我认为,我们中文世界理解艺术时被“艺”后面那个“术”给干扰了,老觉得艺术是一个技术,当然艺术离开了技术是不成立的,但其实艺术与科学、技术、工程同样重要。

    我认为,艺术教育首先是感受力教育,艺术指向人的感受力,各种艺术都追求精确性,无论是唱歌、跳舞、钢琴,都与科学、数学、工程、技术有个共同特征,就是精确。如果你唱歌唱不精确就跑调了,如果你弹琴摁错了就不成章,舞蹈也是一样的,比如芭蕾舞,如果你不能通过力量重心精确控制自己身体的话,就不能完成它。艺术教育本身培养的是一个人自身的身体、情绪以及精神,这是第一点。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要放在整体教育观上去理解,它应该和科学素养一样,艺术素养的培养同样是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今天的艺术教育,不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这种功利的想法,而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感受的、有感知的人,对外界敏感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更重要的,感知力之外,艺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长期以来,我们把艺术教育放在“副科”的地位上,实际上全世界的科学家对于艺术都非常热爱,“钱学森之问”本身也反映了艺术与科学“一体两面”的大教育观。艺术作为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新的方向。

    艺术对于工程、科学、技术,对于未来人的整体创新能力的发展,都具有奠基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爱因斯坦说的,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今天的艺术老师,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的贩卖者,我教你弹几首曲子,而是要帮你打开一个想象力的王国,打开另外一个世界。数学的秩序感在音乐里面同样存在,几何里面的空间美学在舞蹈里面也同时存在,在美术里面也同时存在。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到这一层面,只是停留在术语上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人才培养的关键症结是创新力不够,而创新力的重点,是想象力的养成。

    我们中国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表达能力不强,表达能力的原料来自于大脑独立思考,你的思辨,你的反思能力和整体的阅读能力。艺术教育除了感知力和想象力,更重要是审美力,艺术教育终极指向应该是美。美的反义词不是丑,美的反义词是麻木。我觉得美育之所以重要,在于社会主义强国背后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和素养支撑,审美素养是整个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向。如果只停留在“术”上,艺术教育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不这样定位艺术教育,单单当作一个艺术课,就把艺术教育看小了,也把艺术老师给看矮了。总之,我们要把艺术与工程、科学、技术教育一样,作为教育的基础。

    朱永新:肖院长讲得非常棒,特别是你说美的反义词不是丑,而是麻木,我觉得非常精彩。的确,艺术教育或者美育就是培养人的灵性,培养人对事物的敏感,培养人的创造力。我在8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艺术教育成人之美,艺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职业艺术家,也不是培养艺术尖子,而是基于儿童天性自由的发挥,所以注重艺术鉴赏力、艺术思维、艺术精神。我觉得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根本,通过艺术无处不在的中介作用,艺术是所有事物重要的润滑剂,我们需要培养具有艺术精神、艺术思维和健全人格的人。

    5
    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推动教育公平


    朱永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特别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助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但 “人类走进了十字路口”。人类教育不仅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人类教育如何变革,如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三位能否从共同富裕、生态文明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角度谈谈自己对于教育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的理解?

    王渝生: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有一句话,人的代名词就是人类的共同体,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式现代化要跟世界联系起来,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村。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是后工业化给人类的生存包括教育带来的问题。我们搞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汲取它的教训。

    我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有一次讨论教育方针,表述的句子很长,内容很多,当时就有人说还不如简单三句话: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一位委员说,还不如简单三个字:中国传统的真善美。美很重要,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杨振宁说物理学的美,科学是求真,人文是向善,而艺术就是尚美。所以,每个人都要学好真善美。

    现在,STEAM教育也好,STEM教育也好,STS教育也好,教育都必须全面考虑人类的真善美各个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走向世界、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指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核心内涵,那就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六大价值。而且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了一句话: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能否获得人民拥护和支持,能否带来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生改善,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眼光确实还是要像邓小平所说的,要面向现代化,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周云杰:现代发展都是技术进步和技术迭代带来的,我认为,最核心的还是靠人才,人才是靠教育实现的,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推动教育公平,这是教育变革重要的方面。

    如何推动教育公平?第一,机会的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公平的教育必须是均衡的,全面的,每一个孩子都有权利享受优质的教育,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企业的参与,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海尔去年年底成立了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专门用于教育事业。

    第二,内容的公平。每一个人都应该得到适合的教育,不能说不能取得很高的分数和考上很好的大学的人就是失败的,他们一样可以成为国家的人才和国家的栋梁。在海尔,真正有成就的人也未必都是一流学校、高学历的人才,有很多有创造性的人才是在不同的岗位中成长起来的。海尔作为产教融合的一个示范基地,我们在江苏太仓共建了一个制造生态学校,很多课程是我们深度参与共同设计的,同学们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历练。为了更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的变革是十分必要的。

    朱永新:周总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公平的问题。二十大报告要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很多人问是不是不重视公平了,我说没有,因为二十大报告仍然要求推进教育公平。从科学发展观提出一直到今天,我们一直把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尤其是帮助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弱势人群教育作为整个国家投入的重点,我们在教育公平上是可圈可点的。面对国际竞争,面对美国“卡脖子”,面对科技人才发展的新挑战,如果不重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确有很大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视公平。

    教育公平有起点的公平,有过程的公平,有结果的公平。当然起点的公平或者是机会的公平是最重要的基础,要为所有人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资源。但同样差异化公平是不可忽视的,也就是说你要让每个人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一个天才儿童,得不到他所需要的教育,让他接受和其他普通人一样的教育,这也是不公平;如果一个弱势儿童残疾儿童,跟其他人学一样的课程和课本,对他也是不公平。所以真正的公平是高质量的公平,是差异化的公平,只有这样去理解教育公平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把教育公平做得更好。

    肖向荣:最近,大家都在学习中国式现代化,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在各个学科的表达。

    第一,坚持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是站在中国文化立场上,探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我们既有5000年文明的绵延,又有新中国70多年和党带领我们奋斗100多年的现代化的成果,我们不必挟洋自重。从艺术史的角度讲,人类的文明是共建的,西方整个艺术史当中有大量的来自于东方的灵感。

    第二,坚持交流互鉴,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世界也不可能离开中国。正像总书记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你想脱钩也脱钩不掉的。我们教育下一代,一方面要坚守中国立场,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命题,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第三,坚持改革创新,其实人的创新是一种精神,是整体教育观下培养出来的人的一个化合反应,创新是藏在各个学科之内和教育全过程之中的。所以,我想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守正、互鉴、创新,它纲维有序、纵横交错,最后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面向的真善美的未来,这是人类的终极目标。

    朱永新:谢谢肖教授,守正、互鉴、创新三个关键词。的确,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其中,谈到生态文明教育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我们知道,地球变暖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人类自己的家园能不能守住?根据研究,整个地球的人所消耗的资源需要1.6个地球才能满足,也就是说,地球已经无法承载人类的需求了。为什么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还提出了“双碳”目标,这引起足够的重视。各位教育局长,我们如何创建绿色校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双碳”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教育课题。

    当然,包括肖院长讲的人类文明互鉴问题,现在我们讲祖国的概念,法国思想家墨兰提出一个概念“地球祖国”,每个人除了民族意义上的祖国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祖国是地球。我们不能像有些国家那样强调自己国家的利益超然于全世界以上。我们要从爱家乡、爱社区到爱国家,爱民族,同样也要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将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对于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也对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教育如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神圣的使命,也是我们各位教育局长要思考的大问题。




    —  END  —

    来源|首届教育局长论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教育局长高峰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志勇根据录音整理)


    侧栏导航
    使用手机扫一扫直接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