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首页

  • 分类

    分类

  • 陶土乐器发展史


    陶土乐器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件无中生有的乐器非埙莫属,因为它是七千年前浙江河姆渡先人用土捏制(图一),那是吹奏乐类乐器的鼻祖。在乐器中以土做原料的恐怕惟有埙哨,埙是泥土发出的声音,是真正的天籁之音。

                                                 

    (图一张宗沛拍摄)

    古人为啥首先会想到做埙呢?那是因为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用石头打猎时,发现有的石头在空中高速飞行中会发出声音,这些会发声音的石头称作石流星(图二),然后探究为啥这些石头会发出声音呢?发现这些会发声音的石头上有孔,然后就用泥土模仿发声石头的孔做出了最早的埙。

    图二陈秉义教授提供

    六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橄榄形状的埙(图三)。

    图三 张宗沛拍摄

          4000年前,在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大地湾先民做成了可爱的小羊形状泥哨,天水市秦安县博物馆收藏了此泥哨(图四),是我看到最早的泥哨,和现代奥卡丽那发声原理一样。

    图四张宗沛拍摄

     图五是临沂博物馆馆藏汉代吹泥哨的陶俑说明沂蒙山演奏泥哨在汉代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图六是阿富汗巴米扬埙

    图七是非洲布基纳法索埙

    图八是阿根廷埙

       图九是非洲扎伊尔埙

    图十是巴布新几内亚埙

     

    图11是墨西哥的哨子

    图12是哥斯达黎加泥哨

    图13是哥伦比亚

    图14是秘鲁泥哨

      

    图15

    图15感谢新疆维吾尔老师艾克拜尔给我的哈萨克斯坦泥哨图片(左下彩色页)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举世公认奥卡丽那源于中国和中美洲,我国古称“陶哨”,“泥哨”“埙”,“满口埙”, 湖北的“呜嘟(发呜嘟两个音)”,宁夏的“泥呜哇(发呜哇两个音)”,镇江的“太平泥叫叫”,“靖江泥哨”,阳谷泥哨,山西泥哨、贵州黄平泥哨,陕西凤翔泥哨等等,这些都是以泥土为主要材质烧成或其它材质制成的,且哨口制式的边棱发声吹奏乐器。汉唐时在与外域文化交流中传入世界各地,日本有关文献也证实了,那时是由遣唐使们带回国的。

    沂蒙山孩子们玩做泥哨有着悠久的历史,整个沂蒙山区都有做泥哨,玩泥哨的习俗。沂蒙泥哨世代通过口授相传,传统的泥哨造型粗犷夸张,外观朴素奇巧,色彩简练艳丽,具有浓重的沂蒙民间文化气息,系上五色线绳佩带在胸前,寓意吉祥。泥哨可观可玩,,孩童爱不释手。历史上一度曾经销量大增,远销到江苏、河北等地,成为当地一大收入,从业者十之有七......当时流传着“贞一吴兰印票子,不如褚庄泥哨子”(解放前临沂城王贞一和吴兰两家作坊给官方印制流通货币);“铁匠木匠强,不如佃文家泥哨行”(指制作、批发泥哨的褚佃文泥哨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前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殿英于2011年8月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民管会陶笛艺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说,他小时候就吹小泥哨。“哆来咪,咪来哆,拿头发,换泥哨!”是很多年以前流传于沂蒙山区民间的一首民谣。

     

     

     

    图24

    现代泥哨是一个孩子玩出来的

    1800年泥哨传到博洛尼亚,意大利北部的budurio小镇集市上也有卖泥哨,17岁的督那缇(生于1836年12月2日,死于1925年2月14日,终年89岁,玩泥哨长寿)于1853在集市上看到好玩的泥哨买了一个小鹅造型泥哨,身上只有两个孔的音乐玩具。在1853到1854年之间17岁的督那缇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探索制造了第一个奥卡利那。他最初的想法并不是要发明一门新的乐器,只是想改进土哨的音色和音乐表现力,

    “1860年年初,当时只是一个玩笑想法—在土陶鹅哨子上多打几个孔,但是意外的发现它却能奏出有调性的音阶,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研发能奏完整音阶的奥卡利那陶笛的历程。当时市面上土陶鹅哨子有不同的尺寸大小,从一个相当于核桃这样大小的到相当于一个人的拳头大小,而适合用来做实验的只有后者像拳头大小的哨子图24。因此,为了能让实验继续,需要投入很大的一笔钱来买那样大小的土陶鹅哨子(0.5便士一个,当时的货币单位)。我的同学 Donati 是一群探索实验人里最勤奋最努力的,而其他同学们:Grossi、Vigno- li、 Avoni 和我,还有朋友们例如: Bagnoli, Vicinelli,Tassoni, Mignani 及布多利交响团的成员们负责提建议、策划、设计这些繁重的工作。”

    因此掏打鹅的身体内腔,在两边各做四个孔,这样就有一个八度,可以演奏小曲。这是现代四孔奥卡丽那的前生,英国四孔奥卡丽那就是在此基础上做成系列四孔奥卡丽那。

    当地 “oca” 方言就是“鹅,” ,“rina”就是小 ,“ocarina”就是小鹅形状的哨子。

    在1909年采访 Donati 时,他谈到第二个“玩笑”—尝试制作另外一个乐器:

    “布多利音乐家们喜欢开玩笑, Donati 又构思出第二个玩笑,但这次并没有能用来吹奏。他把粘土捏成一个号角形状 (号)。但是在继续制作的过程中,这个试验品自己瓦解了:乐器的吹口和气管自己脱落下来。而幸存下来的部分反而给了Donati启发,最终促成了奥卡利那陶笛的终极版形状,后来普遍流传的样子。随后,Donati在这个基础上在乐器腔体上打了能让十个手指都方便用上的洞孔。”

    这第二次的实验,按 Donati 自己来说,他并没有采用动物形状哨子的想法来研发这门乐器,而与土陶鹅哨子比起来就相距胜远了。这门乐器更类似于在意大利中南部经常用到的,用粘土做的,配有吹

     

     

     

     

     

     

     

     

    图25

    督那缇又构思了第二个玩具,用土捏了的小号(图25),上面做了几个孔的外形,烧好后发现断了,

    他拿起其中断的一截(图26),发现这样拿的话比原先小鸟形状更舒服,而且孔可以从原先小鹅的4个孔增加到10个孔。这样现代奥卡利那的形状就产生了,就是这两个玩具启发了督那缇改良成现代的奥卡利那乐器,所以奥卡丽那这款乐器不是哪个专家研发的,纯粹是一个孩子玩出来的,通过动手做,一个失败的作品启发了现代奥卡丽那乐器的诞生,验证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兴趣是成就的来源。所以这款乐器是最适合孩子们玩的玩具,可以启迪孩子们的想象力!谁也没有说现在这款奥卡丽那是最完美的,期待孩子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好的奥卡利那来。

    虽然在外形上奥卡利那经离鸟或鹅的样子甚远,没有头或脚,但是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希望把玩具陶鹅改进得更音乐性,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哨,但是是源自小鹅形状的泥哨,所以这个乐器名字还是保留了奥卡丽那称呼。


    当我们了解到从1853年 Donati 发现小鹅泥哨,然后用他的双手和工具改进奥卡利那所经历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常缓慢的, Donati 前后花了10年的功夫,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研发不同模型,最后才找到了如何让一个土陶鹅哨子转变成一门能吹完整的一个八度的半音音阶乐器。这非常巧合中国的一句名言:十年磨一剑!!!

    图26

    图27

     

     

     

     

     

     

     

     

    图28

    奥卡利那从意大利传到法国,奥地利,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欧洲,然后传到美国等。

     

     

     

     

     

     

     

     

     

     

     

     

     

     

     

     

     

     

     

     

     

     

     

    图29

    奥卡利那无论流行到那里,他们就立刻成为无产阶级和农民大众的乐器,那是不仅价格便宜,又可以批量生产, 还具备所有乐器的功能。开始只是陶泥制作,然后高温烧制,那是最常见的材料,但是可以做成音色最好的奥卡利那。但是20纪处法国公司开始用磨具生产,一种是在维也纳生产用陶泥制作,一种是在巴黎生产用金属制作。

    图30

    图30是1910年由Harry Bernard设计的带键陶笛,具备半音阶

     

     

    图31

    在美国通常把奥卡利那称作地瓜。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群十几岁的男孩用多层木板压成的材料做了一批地瓜形状的奥卡利那,并演出。这款陶笛非常硬并且非常昂贵 。如图31。

     

     

    图32

     

    同时期美国Gretsch公司开始生产塑料奥卡·利那, 这些是美国政府采购送给二战时期的美国军人,这些奥卡利那都配有使用教材(一款理想的军人乐器------轻巧,携带方便,而且在热带雨林里也不会生霉菌。)兰色(图32)给男军人,红色(图33)给女军人。Gretsch公司也给部队提供四声部奥卡利那(图34),从封面可以看到四个军人的组合。 英国军队也配有这款。

     

     

     

     

     

     

    图33

     

     

     

     

     

     

    图34

     

     

    督那缇在同伴们的鼓励下开发了成套奥卡利那,欧洲大部分奥卡利那工厂都做成7个调,从低音到高音依次如下:大低音C,低音G,低音C,中音G,中音C,高音G,高音C。 意大利为啥只做七个陶笛呢?因为他们认为比高音C再小的话,拿起来不方便演奏,没有意义。比BBC再大的话手没法拿了,也没有可以随声携带易于演奏的意义了。

    图35

    图35是奥地利工厂生产的系列奥卡利那。

     

    • 36.Vicinelli 在1900左右发明了复管奥卡利那,如图36。

     

     

     

    日本小伙子把10孔陶笛玩成12孔陶笛

     图37

      图38

      Aketa 陶笛  日本百年手工奥卡丽那历史

    明田川孝(图37)出生于1909年,在1928年以最好的成绩考上了东京美术学院(现为艺术大学)的雕塑系,但是他也非常喜欢音乐。在同年,他在明田川孝在松屋吴服店买物品,就是现在的松屋银座,明田川孝第一次看见德Bass低音奥卡丽那,就买了一个德国低音ocarina,并喜欢上了奥卡丽那。

    他在雕塑时使用的是粘土和技术,这与制作奥卡丽那的方法完全相同,所以他决定自己在学习雕塑的同时,也成为一名ocarina制作者。

     

     

     

     

     

     

     

     

     

    图39

     

    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摸索和完善,在日本大学教授和作曲家Hitashi Kayama(图39)帮助下,终于在意大利10个孔的基础上,加上2个低音孔,於1948年完成了12孔奥卡丽那,1950年取得新型专利权。五年后,塑料奥卡丽那的研发成功也获得了京都知事奖。明田川孝整整玩了20年,才把10孔玩到了12孔奥卡丽那。

    但是他并不知道这款潜水艇形状的奥卡丽那是一个17岁的孩子玩出来的,实际上并不符合人体工程学,拿去来不舒服,而且不少学生都拿错陶笛。

    世界各国都按照意大利语ocarina命名此款乐器,我们中国商标里面也是按照音译翻成奥卡丽那。日本把奥卡丽那传到韩国和中国台湾,中国台湾没有泥哨文化,他们就自己创造了一个名字,称作瓷笛(新立公司)或者陶笛(风雅等)。他们在景德镇和嘉兴开厂,在中国大陆称作瓷笛/陶笛。中国台湾和中国厦门交流比较多,影响了厦门和福建,厦门影响了整个中国大陆。国内于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埙学会下面的中国陶笛学会,于2010年5月成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陶笛艺术委员会

    我们有着四千多年历史泥哨文化的中国大陆,跟着没有泥哨文化的中国台湾,把全世界都称作奥卡丽那,意思就是小鹅形状泥哨,称作陶笛,非常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

     

    世界上最大的地瓜奥卡利那,看上去像海军的小飞艇,是美国华盛顿的Charles Lindsay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和并用木材制作的(图40),重达11磅。Charles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奥卡利那,他可以演奏任何音,这款奥卡利那花了大约500个小时才做好。

     

     

     

    图40

     

    英国挂件装饰品奥卡利那(图41)

    大部分英国人对奥卡利那没有概念,当他们听到“兰勒‘单词声音,他们就想到是在19世纪60年代英国教师设计发明的,通常作为凯尔特人的或者美洲土著人的装饰图案的挂件,一般是圆形的或者是椭圆形的乐器,上面带有四个孔,有时背面带有两个孔。 实际上就是督缇发明的四孔奥卡丽那

    1963年在英国伦敦John Taylor制作了第一个四孔的陶笛,采用的是交叉指法,比较复杂,此外在还可以扩展为5孔、6孔甚至更多。1983年陶笛就进入英国学校,从4岁开始就有学4孔陶笛。David and Christa Liggins (Directors) 两位老师已经有30年陶笛教学,他们有一百所陶笛学校。2015年他们的陶笛在英国获得了最佳音乐教育产品奖(图42)。Christa and David于2019年一月四号特地给我回信介绍这个奖的情况:音乐教师杂志是每个月在英国发行的杂志,每年颁发奖状给在英国从事音乐教育的音乐教师。我们陶笛教学在学校里通过三十六年的实践,最终获得最佳音乐教学乐器奖。

    图42

         因为日本Osawa等不少人送额法比欧三管陶笛,他发现目前三管演奏不少地方非常不方便,所以从2018年4月开始和我们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在12月完成,并申请了专利。此款带着FABIO名字,说明法比欧非常喜欢此款,非常感谢法比欧先生不仅在教学上给与无私的奉献,并且感谢他还特地为我们改进陶笛,指导我们如何把陶笛做的更好。

    在此感谢意大利法比欧先生,Oderso先生,周丹卿博士给与教材编写的支持,并提供奥卡利那文字资料和图片,也感谢有着三十多年在学校开展教学经验的英国的David and Christa Liggins二位老师提供资料,也感谢日本王老师帮我核实日本资料,感谢沈阳音乐学院陈秉义教授一直支持,并告诉我日本国立音乐大学乐器学资料馆出版的《The Collec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 》里面有资料齐全的乐器介绍,此文里面不少埙和泥哨图片都是来自此书, 非常感谢济南老乡刘春雷董事长(在日本开公司)特地在日本帮我购买此书,并把这本厚达440页精装本比砖头还重的书带到上海给我。


    侧栏导航
    使用手机扫一扫直接访问 ×